晚 安 ! “打 工 人” !
打工人,打工魂,
打工都是人上人!
下班好,仌们!
“打工人”是个什么梗
喝完“入秋的第一杯奶茶”,“打工人”们要加油工作呀!
这个秋天梗太多,“打工人”格外洗脑——
(“打工人”出处)
网友连夜制作的“打工人”词条,也颇具戏谑意味。
图片上的男子就是大名鼎鼎的“窃格瓦拉”。你可能不认识他的脸,但你一定听过他的大胆发言——“打工是不可能打工的,这辈子都不可能打工。”
(“打工人”词条)
“打工人”刷屏远远满足不了网友们的表达欲,上学人、考研人、尾款人、双十一剁手之后的“丁工人”……越来越多的“xx人”标签被网友们贴在自己身上。
“打工人”?“自嘲人”!
早在“打工人”横空出世之前,年轻人们就已经用“社畜”、“单身狗”、“佛系青年”、“柠檬精”等颇具戏谑意义的词语指代自己。这背后的本质,其实是一种自嘲式幽默。
自嘲
即自我解嘲、自我嘲讽,是处于窘境的人们为缓解尴尬氛围而采取的言语策略。自嘲者通过矮化自身形象的方式来释放压抑的情绪、从而获得心理宽慰和精神愉悦。
随着人们越来越多地在互联网世界发声,自嘲现象已经从现实社会以铺天盖地之势延伸至网络社会,使用人群则以活跃于社交媒体平台的网络亚文化群体为主,并且呈现出青年集体性自嘲的流行趋势。
比如,朋友圈里有人秀恩爱,一些小同志就喜欢在人家的评论区留下一个代表着“本柠檬精酸了”的“🍋”表情或“被撒了一脸狗粮”,以表示一种褒义的祝福之情。
据研究,自嘲产生的原因有三,即自我佯攻、利他主义以及亲和动机——
01
自我佯攻——摆脱尴尬,提升自尊
心理学家罗杰斯将个人对自我的意识分为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
现实自我指个人对自己受环境熏陶炼铸,在与环境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的综合的现实状况和实际行为的意识;
理想自我指个体经由理想或为满足内心需要而在意念中建立起来的有关自己的理想化形象。
由于种种原因,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自我与个体心目中理想的自我并不总是一致,有时甚至相距甚远。
当个体意识到两者不一致时,会采取自我防御措施以防止焦虑的产生。
自嘲,就是自我防御的有效手段之一。
当令个体产生尴尬的事情发生之后,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产生了差距,个体为了避免他人的嘲笑,率先对自身展开“攻击”,或避重就轻,或避实就虚,或故意曲解,或完全脱离事实。
通过自我佯攻、自我否定,个体可以减轻或免受他人攻击可能带来的更大的痛苦。
这段自嘲对自身展开了攻击,但将焦点转移到了“赚钱少”,以避免上一段恋情对自己产生更大的伤害。
02
利他主义——成人之美
有时候,人们互不相识,却愿意无偿地帮助他人,并不期望他人日后报答,这种行为就是利他行为。
某些自嘲式幽默,在贬低嘲笑自己的同时,往往从他人的情感需求入手,给予他人所需要的褒扬、关注、同情等。
03
亲和动机——缩短交际心理距离
亲和动机,主要是指人们害怕孤独或深感力量单薄,需要与他人在一起的渴求和愿望。
自嘲式幽默,通常站在与自己“对立”的立场进行自我攻击,或者丑化自我,或者贬低自我,把自己的姿态放低,让他人感觉到心理优势,从而缩短与他人的情感距离。
比如……👇
(胡歌微博截图)
玩梗需适度,莫要引众怒
说回“打工人”的梗,源于自嘲,却有被玩成烂梗之势。
比如……明星们的“打工人”人设……
虽然有时节假日不能休息、
需要服从公司安排、
拍戏录综艺也很辛苦
……
但是,再怎么样也不至于贴上“打工人”的标签呀!
瞧,这就是错误的自嘲示范,想缩短和公众的距离,反而却将公众推得更远。
生活艰辛,“打工人”本来是年轻人在工作之余对自己的与调侃,哪里能和生活还算光鲜亮丽的明星们沾得到边儿呢?
普通人与明星,二者的差距过于悬殊,明星身上的“打工人”标签,或多或少是有傲娇成分在的。
引用澎湃新闻的一句评论,就是“故意放低的姿态,反而不小心流露出无伤大雅的身份优越感来”。
所以呀,建议大家适度玩梗,不要让自以为是的自嘲,捅了别人的心窝子。
-END-
▼ 点击图片即可跳转 ▼
点个在看吧~👇